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近年来,市审计局坚持科技强审战略,让资源获取“越来越易”、让数据应用“越来越深”,让大数据说话,助推审计提质增效但数据不共享、升级软件功能滞后、缺少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等问题横亘。

一、信息数据不共享

现阶段许多部门单位正在逐步推进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单位财务系统,OA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相对独立运行,系统的运行环境不同,架构不一样,导致数据资源分布在各个应用系统中,同时,不同行业的部门之间是从自身业务需求和安全信息化建设考虑的, 由于涉及到数据保密、各部门间沟通等问题,相关单位是否愿意提供数据或者是否能够提供相对完整的、可靠的数据直接关系到审计提取证据的质量和数量,例如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中,一些电子数据由于涉密导致数据经常无法提供,只有通过上级审计机关进行沟通协调解决。

二、审计软件功能滞后,制约审计工作的开展

在大数据环境中,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越来越依赖审计软件进行数据收集,转换,处理,分析等。审计软件已成为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计软件的缺陷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审计工作的准确性。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特点和软件开发企业的技术水平限制,软件研发过程中隐含的技术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暴露出来,有时会出现一系列错误,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三、审计队伍缺少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难以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

近年来,为适应大数据审计发展的变化,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了计算机审计的培训,提高了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但是,在目前的审计团队中,审计专业和财务会计人员仍然很多,“计算机精的业务一般,业务精的计算机一般”的现状仍然客观存在。

一些审计人员对审计环境的数据化转换感到不知所措,并且无所适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必然会影响和制约审计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