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审计署颁布了新修定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作为时隔15年后对内审工作规定的首次修改。与2003版的《规定》相比,新《规定》在内审机构管理、职责权限、职能范围、内审结果应用、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解释。在近期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可以说,新规的修订出台,是新时代下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新的契机,赋予了内审工作新的使命,标志着内部审计工作拉开了新的序幕。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更应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的发展理念,在新的时代展现新气象,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思想创新,建立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 

建立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使得内部审计立足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为管理服务,并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实现内部审计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明确内部审计旨在为领导决策和宏观管理服务,为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贡献力量。 

创新内部审计理论要从内部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两方面入手。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看到内部审计的“服务”作用,做好角色定位,不以“监工”的身份将自己置身于本单位的日常运营之外,而是要以“助手和参谋”的姿态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施监督。作为非审计人员而言要意识到内部审计承载了太多了责任和压力,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受到排斥,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单位往往担心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会被监察机关或者上级部门问责追责,负面的审计结果会有损单位的形象。这样的顾虑使得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工作效率不高。在新的形势下,审计署出台的内部审计新规定中指出“审计机关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经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因此非内审人员应该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推进综合改革,防范化解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从微观的问题入手,关键要做到即小见大,树立现代内部审计服务理念,才能更好的应对新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二、业务创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做好业务创新要立足于法律法规,结合单位特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内部审计体系。2018年新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全面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职责,明确指出内部审计职能不只局限于监督范围,还应该扩展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可以进行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审计,发展规划、重大措施及年度业务计划执行情况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境外机构、境外资产和境外经济活动审计等。 

新时代下内部审计不再是“监督和评价”职能,而应该立足于“确认和咨询”。通过内审,对被审计事项进行监督、检查,给出评价建议,还应该为此提供咨询服务。内部审计人员为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看似违背了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其实这是内部审计发展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咨询服务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书面咨询服务、培训学习服务等,在如何做好风险控制、绩效提升、单位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下功夫,强化内审的预警功能。 

以高校内部审计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只注重事后监督审计,内部审计的重点放在校本级的预算审计、决算审计以及财务状况审计上,风险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很少涉及,给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审计部门应该提升自己的目标定位,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法纪审计的转变,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审计转变,由定期审计向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例如可以开展对离任教师科研经费的审计业务,管理干部管理责任的绩效审计,高校物资资源审计,对校园基建项目的全程跟踪审计等,对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给出合理化的建议,从审计角度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专业咨询,从多方面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技术创新,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财务软件等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纸质财务资料,财务数据存储方式的变化,使得审计的变革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内部审计的大环境,内部审计技术创新指借助信息化技术,创造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可建立“互联网+内部审计”的创新模式,提高内部审计的时效性。 

大力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鼓励单位采用信息化财务软件和一体化办公软件,可以引入审计管理OA平台和审计署“金审工程”研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平台,建设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存储中心,使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快速收集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信息化的内审人员,做好人才和平台的有机结合,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云端服务可以实时监控信息跨区域审计,实现内部审计的数字化、科学化、网络化,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例如高校内部审计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审计技术创新。可以依托高校的科技科研优势,建立高校网络化管理,配齐审计工作所需的信息化应用设备,结合高校管理的自身特点,自行编发或者购买信息化平台,增加校级内部审计特色模块,实现审计立项、审计取证、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同时,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可能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高校可以利用浓厚的学习氛围,邀请本校计算机信息化专业的相关人员为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信息化审计辅助项目,努力实现审计效能的最大化。 

四、管理创新,推进内审管理体制改革 

新时代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新作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创新内审管理体制是切实履行审计职责的必经之路。坚持党的领导,做好内部审计管理机制改革,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的查错防弊、评测风险。 

没有独立性的审计工作是没有意义可言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两个内审部门设立的独立性和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当前较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多以合署的形势存在,甚至存在内部审计部门归属于财务部门的情况。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往往是抽调各部门工作骨干来参与审计,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得审计人员、审计部门和被审部门三者相互联系,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因此在新的时代,各单位应该建立创新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引进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内部审计人员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考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为了确保审计结果公开公正、客观透明,应该提升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的地位,加大内审部门的监督权利。内部审计部门在制定本部门的内审制度时,除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审计业务,提高内审工作的可操作性。 

内部审计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财务审计到绩效审计,从合规合法审计到价值增值审计。在新时代下,面对内部审计所处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能领域进一步拓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新的内审理念,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统一、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要不断改革创新,让内部审计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