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国审计机关开展的集中整训活动中,胡泽君审计长指出,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就要科技强审,向信息化要效益,数字化要资源。 


 

近年来,在扶贫审计、社保审计、经责审计等审计项目中,基层审计部门已经初尝了使用大数据的滋味,原来审计依附的账本已成为审计数据中最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依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网络信息及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手段也从原先的OFFICE办公软件时代逐渐转变成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队伍年龄偏大,大多以财会审计专业为主。他们都拥有丰富的专业审计知识,有成熟的工作经验,但在大数据及信息化审计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力明显不足,根本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大数据时代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此种困境,基层审计部门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 


 

一、向同行借力,建立易操作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解决多数人不能用的问题。 


 

从长远看,培养一支能熟练运用大数据的审计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必然,但面临基层部门审计队伍年龄偏大的客观实际,寻求一种简单易行又能轻松上手的大数据运用方式是关键。可以向取得成功经验的兄弟单位学习,如成都市审计局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借用及聘请其相应的技术人员开展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的搭建工作。实现州、县两级审计信息的采集、管理与共享,实现对审计现场工作的实时动态掌控,为足不出户的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式奠定基础。引入“搜索引擎式的数据分析方法”,使数据分析的方式从传统的SQL查询,变为像谷歌、百度一样的搜索。自动化、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功能,降低审计人员进行大数据审计分析的门槛,解决大多数人不能用的问题。 


 

二、统分结合,建立一专多能的审计队伍,解决大数据及信息化技术不会用的问题。 


 

基层部门人少事多,精力及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建立一专多能,各有侧重、各有所长的的审计队伍。根据审计人员的业务分工,岗位职责情况,针对性的强化大数据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对不同审计项目在管理及资金使用等方面容易出现的漏洞及易高发的错误问题进行梳理,建立可供sql查询的固定模式的基础数据表格、常用模式语句,指导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加强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扶贫审计、经责审计、社保审计中运用较多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影像技术、ArcCatalog软件的学习及培训工作,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精度。 


 

三、注重务实,建立及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解决州县各自为战,模式不一的问题。 


 

在《审计法》、《审计准则》规定的框架下,加强对大数据审计背景下审计实施、审计风险防控、审计取证、审计报告撰写、审计成果转化等审计实务的探讨,促进形成新的规则、规程和制度。按照审计数据库建设规范,促进审计数据获取、管理、运用等工作的标准化;完善电子数据管理办法和保密制度,统一并规范大数据审计证据的种类、要素和取证方法,使之具有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可验性等必备特征和法律效力,以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和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