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2015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应该成为下一步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指导方针。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日益成为事业单位管控自身风险的重要手段。如何按照上级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是各级审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预防腐败的利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在当前反腐高压的形式下,县级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切实有效的发挥作用,从自身抓起,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并对本单位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遵守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和重大事项决策情况进行监督,遏制腐败情况发生。 


 

2、防范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非盈利事业单位的往来资金量大,涉及的业务流程较为复杂,员工数量较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全面了解单位各项业务流程及相应数据,及时发现并揭示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从而有效降低和防范管理风险。 


 

3、保障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工具。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医疗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且完善了相关法规政策,如何保证各项法规政策及资金投入落到实处,这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起到监督作用,对已不适应单位发展需要的内部管理措施及制度要及时提出警示,并督促完善相关措施及制度,为单位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二、当前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现实困境 


 

1、内审机构不够独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然而,当前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独立性不强,甚至形同虚设,比如有的单位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合署办公;有的单位由财务人员兼任审计工作;有的单位领导既分管财会工作,又分管审计工作。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审人员的思维局限性,导致审计质量不高。长期以来,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人手少,任务重,往往埋头于具体的事物,加上审计人员多是从财务岗位上转到审计工作中来的,接受新生事物、新的理念不及时,不能举一反三,寻根探源,不能高屋建瓴,把握全局。 


 

3、审计方法急需更新。内审人员往往把工作范围限制在具体财务收支的狭小空间上,把工作深度局限于财务收支等方面的表面性问题,没有把内审工作的重点放在各项业务的监督与制约上,也很难对一些共性的、苗头性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导致审计质量不高。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对策 


 

1、切实加强内审机构建设。保证内审工作发挥应有的效力,加强内审机构独立性是关键。针对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应从制度层面规定内审机构在单位内部的位置。一是可在单位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单位员工选举产生。二是内审机构应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三是审计机构工作经费由单位预算全额保障,审计人员任免由审计委员会独立负责。 


 

2、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法。随着国家不断发展进步,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业务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是否有质量,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法是关键。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可从单位内部控制角度着手,对单位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点清单,并针对各个内控风险点制定内控测试程序。二是制定内控审计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控风险点进行控制测试,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三是定期对内控风险点清单和内控测试程序进行有效性评估,以达到适应单位发展的要求。 


 

3、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是否有成果,有亮点,审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是关键。新时代下,审计工作已不是简单的翻账本,查凭证,审计人员应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审计人员需要对单位的业务,特别是新业务要有足够的认知和深入的理解,提高专业判断能力。二是审计人员应加强对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信息技术和审计方法等的学习力度,公正、合理使用审计监督权。三是审计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紧跟时代发展,立志作一名新时代下合格的审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