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也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需要时时进行实际调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仍组织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不调査不研究就不得了,就要亡党亡国亡头”、“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的著名论断。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领导干部“不要随便发表意见,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重要论断,并多次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同志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我们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传统,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发展表明,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调查研究,制定的工作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调查研究,制定的政策偏离实际,就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相脱离,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损失甚至挫折。因此,加强调査研究绝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确实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失成败的重大问题,是党执政治国须臾也离不开的重要传家宝。 

  习近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尤其重视机关和机关干部的调查研究。20111116日,他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讲话中,专门讲了调查研究问题。他强调指出,“我们党有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要大力弘扬”,“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关干部要经常走出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各级领导机关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经常督促领导干部执行我们党关于调研的制度规定。20124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有关部门关于选派年轻干部赴地方挂职锻炼工作情况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年轻干部要注重到艰苦地区去深入基层、广接地气,着眼于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疾苦、服务基层群众,不断增强宗旨意识。2013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上面机关的不少同志,大学毕业直接进入机关,都是百里挑一,但缺少同群众直接接触的经历和感受,强调机关年轻干部尤其要注意解决接地气问题,补上基层实践调研这一课。201312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挂职,有利于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举措。2015612日,他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习近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一是充分揭示了调查研究对于机关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为提高机关工作科学化指明了重要路径。机关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政策性工作为主。机关干部的重要职责,是为进行科学决策、制定和执行政策等当好参谋。机关干部如果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易造成决策失误,造成政策性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指出:“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而情况如不了解,则政策势必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他在1953年指出,中央和省市的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也没有半成品,怎么能够制造出产品”?1956年,他在向国外一些政党介绍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时还指出,“要争取和依靠农民,就要调查农村”,“党的领导机关,包括全国性的、省的和县的负责同志,也要亲自调查一两个农村,解剖一两个‘麻雀’”。陈云同志也曾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引用陈云同志的这一经典论述。机关党组织一定要从提高机关工作科学化的高度,深化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让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掌握和运用我们党的这个重要传家宝,都能通过调研练就了解实情、正确决策、制定政策这些机关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二是强调了调查研究在机关年轻干部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为机关党组织培养年轻干部提供了重要途径。当前,机关年轻干部的比重越来越大,一大批70后、80后的干部逐渐成长为骨干,为党员干部队伍增添了活力。但是年轻干部有个普遍缺陷,就是缺乏基层历练,缺乏对群众的感情,缺乏对基层情况的了解。特别是中央国家机关的年轻干部,学历高、层次高,但经历比较单一,很多人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大门,属于典型的“三门”干部,容易高高在上、脱离基层,对下情若明若暗,迫切需要扑下身子、沉下去、接地气、增感情、察民情。机关党组织要教育、引导、组织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进行深入、长期的调研和实践锻炼,通过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党情,增进对基层和群众的感情,锤炼优良作风,提高能力素质。 

  三是指出了各级机关党组织在弘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中的作用和责任。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完成好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机关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以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执政水平。但是,令人担忧的是,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当前一些机关干部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或很少下去调查研究的问题还较为普遍。比如,有的长期陷于文山会海,以工作忙为托辞,很少下去调查研究;有的仅仅停留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查,不走出机关接触实践、不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而是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凭主观作决策;有的自认为是“老本行”,熟悉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情况,进取意识消退,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不研究,还是靠吃老本,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更有甚者,一些党员干部打着调查研究的旗号行作秀之实,只看窗口、“盆景”,不看里屋、角落,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热衷于留声留影,等等。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建立和完善调研制度,保证调研制度落实,机关党组织都有大量工作要做。 

  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一要建立机关调查研究长效机制,着力解决调研少、不深入的问题。根据2013年在中央国家机关进行的调查,机关干部参加调研的时间还是偏少。据了解,中央国家机关的干部一年来没有参加过调研的占20.8%1-5天的占24.4%6-10天的占18.6%11-15天的占17.1%15-30天的占11.1%;超过30天的占8%。因此,要建立和督促落实机关调查研究长效机制,积极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广接地气,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疾苦、服务基层群众,让广大机关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中深化群众感情,增强群众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提升素质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应有贡献。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机关调研制度,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深入开展调査研究。对此,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曾指出:“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坐办公室、处理文件、在领导机关内部开会上面。”习近平同志就是这方面的典范。2003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专访时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不到9个月,就跑了90个县市区中的69个。2005年,习近平同志全年有117天在外调研,大的调研有30次,足迹遍及浙江全省各市。2007年,习近平同志到上海工作不到半年时间里,就把上海市19个区县调研了一遍。他就任总书记后,轻车简从,赴全国各地调查研究。 

  二要努力改进调研方式和调研作风,着力解决调研不实、质量不高的问题。当前,中央和国家机关调研不实,甚至“被调研”的问题很突出。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在提高调研对象的广泛性、调研内容的针对性、调研方法的科学性、调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改进调研作风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调査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于机关干部来说,关键是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三要组织机关年轻干部补上基层实践这一课,着力解决调研缺课的问题。机关党员干部队伍正在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虽然老干部调查研究的经验可以供年轻干部学习借鉴,但却代替不了年轻干部自己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现在的机关年轻干部多是“三门”干部,大多缺少基层工作经历,对调査研究更是陌生,亟须补上调研这一课。针对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干部不下去调研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在1957年形象地指出:“中央机关苦得很,在这个地方一点知识也捞不到。你要找什么知识,蹲在机关里是找不到的。真正出知识的地方是工厂、合作社、商店。工厂怎么办,合作社怎么办,商店怎么办,在机关里是搞不清楚的。越是上层越没有东西。要解决问题,一定要自己下去。”机关年轻干部要真正解决调研缺课的问题,必须按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到基层去,拜群众为师,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总结他们的经验,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机关各级党组织要在这方面积极作为,经常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了解党群干群关系情况,不断提高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能力,不断提高制定、完善和改进政策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 

  四要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着力解决“拍脑袋决策”的问题。根据2013年在中央国家机关进行的调查,干部职工认为自己对基层了解程度,全面真实的仅有6.3%,比较全面真实的为47.6%,不够全面真实的为39.1%,很不全面真实的为3.3%,另有3.7%认为不好说。这些数据反映的情况堪忧。调查研究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纽带,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决策之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千古名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正确的决策只能建立在周密地了解实际情况,并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早在19418月,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尽管我们现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手段、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更为重要……只能全面加强,决不可有任何削弱。”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做好调查研究,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习近平同志也指出,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回顾党的历史,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深入基层和深入实际,开展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始终是我们党制定政策的基础、解决问题的关键。坚持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党的指导方针就能够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忽视这一优良传统,就会造成工作失误,使党的事业遭受损失甚至挫折。 

  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决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说到底,根子还是在于调査研究不够,可谓是“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19613月,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造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年严重困难的原因时说:“过去这几年我们犯错误,首先是因为情况不明。情况不明,政策就不正确,决心就不大,方法也不对头。医生看病是先诊断,中医叫望、闻、问、切,就是先搞清病情,然后处方。我们打仗首先要搞侦察,侦察敌情、地形,判断情况,然后下决心,部署队伍、后勤等等。历来打败仗的原因大都是情况不明。最近几年吃情况不明的亏很大,付出的代价很大。大家做官了,不做调查研究了。”因此,他明确要求:“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他还把调研制度化、规范化,把调研当成硬任务、当作纪律来执行,特地在1961年下发的《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草案第二次修正稿)》中,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列入“三大纪律”之首,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进“八项注意”之中,这足见他注重从实际出发的决心和重视调查研究的程度。 

  总之,正确的决策,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不作调查研究,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它要在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中才能产生。调查研究多了,深入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